图片来源:国新网红牛策略
海报新闻记者 孙靓 济南报道
9月17日至19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30余名中外记者走进山东,采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。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俄罗斯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多国媒体的记者,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山东的转型之路、创新之变与开放之姿。
采访期间,一场中外记者见面会成为聚焦山东实践的重要窗口,山东省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
生态“高颜值”,百姓“稳安居”
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省份,山东承担着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的重要使命。近年来,山东通过持续实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,累计修复湿地超30万亩,已基本完成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,候鸟栖息地成功入选“世界自然遗产”。
水是黄河的命脉,黄河流域生态好不好,水环境质量是关键。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、厅长侯翠荣介绍:“山东按照‘有河有水、有鱼有草、人水和谐’的思路改善黄河水质,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9年保持Ⅱ类水质,流域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4年超过90%,使消失近60年的中华鳑鲏回归济南,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、江豚重现黄河口。”
山东还历史性完成黄河滩区迁建重大工程,累计投资371亿元,建成55个外迁社区和村台社区,新改建养护农村公路550多公里,建设高标准农田98万亩以上,圆了滩区百姓长久以来的“安居梦”。
扛起北方经济“压舱石”的坚实担当
生态保护筑牢了发展的绿色根基,而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,则彰显了山东作为经济大省的硬核实力。作为北方第一、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,山东通过实施 “十大创新”“十强产业”“十大扩需求” 行动,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。
海报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,2024年,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.86万亿元,增长5.7%,高于全国0.7个百分点,今年上半年增速保持在5.6%,年底将稳步迈上10万亿大关。山东已成为北方地区首个拥有济南、青岛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和三个万亿级城市的省份。
值得关注的是红牛策略,机器人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崛起,为山东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。去年,全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260亿元,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15%;2025年上半年,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625亿元,大模型产业业务收入更是飙升216%。
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陈飞表示,山东已明确“打造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、创新应用新高地”两大定位,目前拥有优宝特、珞石等200余家产业链企业,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58.6%,同时在智慧家庭、养老等领域加快开发服务机器人,推动“机器人+”在工业、农业、医疗等全场景应用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山东凭借41个工业大类带来的丰富场景、6000 余家规上软件企业的数字化基础,已推动148个行业大模型商业化应用,化工、钢铁等行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,实现了高危操作频次降低、能耗下降5%的显著成效。这些具体的规划与成果,让人们看到山东在新兴产业赛道上“走在全国前列”的决心与潜力。
这份“稳中有进、质效双升”的成绩单,让山东稳稳扛起了北方经济“压舱石”的重任。
图片来源:山东发布公众号
“点线面”里看创新,企业焕发新活力
创新,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“3.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、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”,见面会上的一组数据,展现了山东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——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20年的2.4倍和2.8倍。
山东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,近四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达12.4%,高于全国1.4个百分点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 55.2%,数字经济占经济总量的49%,基本撑起经济“半边天”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222家,居全国首位。从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、运力最强的固体火箭“引力一号”,到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“山河号”,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标注出山东创新的世界坐标。
在回答记者关于“科技与产业融合”的提问时,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、主任孙爱军提出“点线面” 协同发展思路:“点” 上依托潍柴、海尔等龙头企业,每年布局120项左右重大研发项目,80%由企业牵头;“线”上围绕骨干产业链实施400多个攻关项目,像轨道交通产业链3/4零部件实现省内生产;“面”上打造4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其中国家级7个,数量全国第一。
这种全链条创新布局,让山东在培育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链上底气十足。
从“用上电”到“用好电”,山东巧解绿色能源题
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是山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“关键一招”。
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,山东将工业经济作为“头号工程”,以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为方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。针对记者关注的“新能源消纳”问题,山东给出了“提拓改”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。
“提”即提速建设新型储能,目前新型储能规模已突破960万千瓦,未来3~5年将再翻一番。
“拓”则拓展消纳模式,布局20个零碳园区,建成后每年可消纳绿电125亿度,占园区总用电量75%以上。
“改”是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,全国首创“五段式”分时电价,午间可增加500万千瓦调节能力,既缓解了光伏集中发电时的 “负电价”难题,又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用电成本。
与此同时,山东严格落实“双碳”目标,累计压减化工园区110余个,年均实施1.2万个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,上半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超1000万吨。如今,山东非化石能源装机在沿海省份中率先破亿并历史性超过煤电,国家级绿色工厂、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分居全国第三和第二,产业转型正加速向新、向绿、向未来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通过这场中外记者见面会,山东向世界展示了其在高水平开放、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,描绘出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。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